2013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本次会议研究部署了重庆市功能区域划分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重庆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至此,重庆区域发展战略迈入4.0时代。

基本概况

重庆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具有中等省的规模,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既可以促进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做到全市一盘棋,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重庆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加强重庆与周边省市的协调合作,加快成渝城市群及成渝经济区等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圈两翼

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为了推动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重庆将“一圈”细化、深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此拓展空间格局,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为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重庆在“两翼”地区划分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其中,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侧重三峡库区水源“涵养”,以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为重点,肩负起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

都市功能核心区

范围: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区、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5区处于内环以内的区域,约294平方公里。定位: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现代大都市风貌,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任务:不过多考虑经济增速,但强调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工业总产值比重将大幅下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路径: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代都市形象,适当疏解人口、精细化城市管理、保护生态环境。[2]都市功能拓展区

范围:主城9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除都市功能核心区外的区域,约5179平方公里。定位: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主城生态屏障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任务:此区域在优化结构调整时,更强调经济体量的快速增长。到2020年,都市功能拓展区要实现GDP10700亿元,工业总产值2200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7.5%和44%。同时,还要形成21个大型人口聚集区,未来10年新增人口约400万人。路径:有序拓展城市空间,组团式规划布局,产城融合发展,保护好与都市核心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之间过渡带的生态环境。城市发展新区

范围: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綦江区、南川区、大足区、铜梁县、潼南县、荣昌县、璧山县及万盛、双桥经开区,约2.32万平方公里。定位: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任务:到202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6%,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0亿元,占全市的45%。路径: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城乡统筹先行,充分利用山脉、河流、农田形成的自然分割和生态屏障条件,建设组团式、网络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集群。[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范围: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11区县,约3.39万平方公里。定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任务:实现生态涵养,突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三峡移民后续发展连片贫困区扶贫开发并举。规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13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700万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渝东南生态保护区

范围: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6区县(自治县),约1.98万平方公里。定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规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80万,常住人口减少20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扶贫开发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有序梯度转移。路径: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

五大定位

五大功能区位图重庆是直辖市,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大,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直辖以来,重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明确、同质化发展、招商引资无序竞争等问题凸显。同时,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此,我们在过去“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进一步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前三个功能区域构成今后重庆的大都市区,是城市群、城市组团发展和产业布局联动的概念;后两个功能区域是重庆的大生态区,主要为了在发展中加强生态保护、在增强生态涵养中加快发展。市委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生态市建设指导意见。对不同功能区域,我们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给予不同的财政、产业等方面政策支持,以增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区县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形成全市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8]都市功能核心区

都市功能核心区高端要素集聚、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

都市功能拓展区重庆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及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区。城市发展新区

城市发展新区重庆新经济增长极,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四化”的示范区,以及川渝和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企业品牌网站建设  http://www.rzxsoft.cn

  文章由重庆一佰互联企业品牌网站建设http://www.rzxsoft.c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