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独立思考是难得的品质,也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网易运营总监@韩叙一年的时间非常快,一不留神就发现2018年已经过去,回头看看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收获的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本文整理了网易 ...
“独立思考是难得的品质,也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网易运营总监@韩叙
一、关于什么是运营想,你开了一个小饭馆,什么最重要?是不是把新来的客人都伺候好,让他们以后常来,让他们带朋友来,对吧。那么,运营一个app/或者产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先把新用户伺候好吧。具体怎么做呢,看他们从哪来(就知道有什么用户特征);给他们最好的服务(内容、价格补贴等资源倾斜);勾引他们做出更多事(互动、分享、登录等行为)。二、关于新用户留存快速获取新用户有很多办法,渠道投放、活动拉新、口碑带来自然量等,或多或少,都是会有一些的。老用户持续活跃,拼的是产品价值和品质,是做好这个产品的基础。但新用户留存就不一样了,如果做不好,获取来的新用户都流失了,获取阶段做的再好也没用,花的钱也都会浪费;产品品质再好,也需要过了新用户留存这个阶段,流入老用户大池,才能体验到。举几个新用户留存的案例:1.买车之后,4S店会时不时打电话告诉你,有各种优惠的保养维护活动,他们希望车主买完车也可以经常回来消费,优惠活动就是理由。2.新开张的饭店,在你第一次光顾之后,会发一张优惠券,下次来可以打折等等。还是那句话:“产品品质再好,也需要过了新用户留存这个阶段,流入老用户大池,才能体验到。”三、关于AARRR运营模型中的自传播AARRR里最后一个是推荐,或者叫自传播。这个环节里能做的事不多,前提是要产品先做好,然后为用户传播提供介质就可以了。简单的说,用户想发个朋友圈微博,想讨论这样的口口相传,总要有个话题吧,总要有个东西可以拍个照片吧,总要能让用户觉得有趣好玩吧。这就是在这个环节要做的事。比如:去年腾讯公益的一元购画活动,能爆出来的原因,就是提供给用户了一个传播的介质:一幅画。四、关于被热炒的「用户增长」目前出来吵吵「用户增长」的,大概有这几类人:
五、关于为什么要做活动?为什么要做活动?做活动,肯定会带来短期收益,比如GMV或用户活跃度提升。电商类产品,促销活动就是常态,是带来新客或老客活跃的重要手段,并且要通过从不间断的一次次活动,去达成最终的目标。——这就是电商或O2O产品的玩法,也算说得过去。那社交或内容型产品呢,为什么做活动?从促活角度来讲,很难持续,后续的留存和这个活动本身的关联不会太大,所以没啥实际的作用。除非是特定的、有明确需求的情况,做活动是有价值的,比如通过活动,吸引一批kol入驻,或者带来一堆相对基础的内容等等。因此,很多场景下的活动运营,都没什么实际的作用,长线来看收益很小。但绝大部分公司都会持续做,只是被短期收益所吸引,再加上不懂。活动运营的价值,在于用简单的形式去探索和试错,是在产品化之前做的事。一旦明确收益,就可以产品化了,可以常态的形式存在了。六、关于产品运营与用户的连接有几个做产品运营的人每天深度玩自己的产品,玩到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都特熟?我们是不是都拿着配置最好的手机,在网络最好的条件下,时不时地打开自己APP看看,心想:没问题啊!但有没有想过去体验不同机型,不同网络环境,不同使用场景,不同操作路径,分别是什么感受?我们有多少人能做到和用户交朋友聊聊天?对,你会说我的用户量级大,我的用户太low或太专业,我不认识用户,我有用研的调查问卷,等等理由。那么,可能很难做好产品运营。试想,你家开饭馆,厨子做菜给客人吃,难道你不会坐下来和客人伺机聊两句,听听对方的感受?难道只是看看每天的账本就算完事?你当然不会这么做,但为什么你做产品运营就可以当大爷的看看数据统计,看看用户问卷结论就算完工呢?和人直接沟通获得的信息、感受,从而给你带来判断决策,这才是牢靠的,这是数字无法带给你的。七、关于团队与管理看了本讲管理的书,反思自己这些方面做的不好。
八、关于独立思考:不要用结论去倒退成功的原因火了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追捧,更希望听到你是因为策划或者营销做得好,所以卖的好。从最终结论去「倒推」成功的原因。当然,听起来无论如何都是很合理的。做产品也是一样。一个产品火,与先发优势、团队基因、渠道玩法、运气等等都有关系。但大家就希望听到这个产品的老大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以用户为中心,做好产品的体验。大家听到这样的结论以后,都会频频点头,好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一样。然后自己做产品的时候,也去追求所谓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发现还是做不起来。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对某个领域有独立认知的创业者才有可能成功。虽然外人视角会觉得他们做的事「不就是XXX」这样的句式,但本质的东西其实是看不到,也看不懂的。思维简单的人会觉得某个产品之所以能做起来,就是因为在做用户下沉,一定做了哪些功能和推广,做了哪些群,哪些刷墙什么的。拿着自己对下沉粗浅的理解去揣测别人,实际上人家可能就没想做下沉,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再加上先发优势、团队基因等,最后结果变成了下沉这样的效果。这时候再去学人家,就可笑了。比如,有的人在分析网易H5做得好,是有哪些方法技巧等,说的很有道理似的,回去自己也想做个刷屏爆款出来,根本没戏。那更不只是几个策划技巧的问题,而是公司的文化和基因带来的,别的公司很难做到的。怎么能把一个产品做好?不是看别的产品怎么做,不是只盯着现有数据情况,而是要有决策,主观决策,主观的。否则要人干嘛,否则就很难做出好产品。九、关于如何思考:通过设置核心问题,接着逐步穷尽思考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摸清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指标去衡量,再去行达成策略或路径。应该绝大多数的问题都能这样思考,但需要对这个工具理解足够深,可以活学活用。日常工作的思考源头和视角都比较低,大多都是想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或者快速决策一些紧急但没那么重要的事。休息时可以喘息下,把平时没时间思考的大方向问题,从源头梳理一下,重新审视过去一周做的事,方向和重点对不对,下周是否需要调整。具体方法,可以设置一两个核心问题,把思路逐步、穷尽的列出,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也可以选择读书或看视频分享,不会直接解决你的问题,但可以引发思考。十、关于读书与学习独立思考时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而读书则伴随着思考,利于将日常的信息碎片重组和延伸。养成读书的习惯很重要。韩叙老师从自己看过的书里,选出50本,推荐给大家。最后,韩叙老师一些学习心得:随着O2O的兴起,发现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业内人都开始重视运营了。毕竟产品虽重要,但真正的壁垒是运营建立的,是需要运营去深入行业的,所以市场上对于运营人才的需求也明显增强了。我从百度到美团,再到初创公司,越来越能感受到一个产品对运营的依赖在递增,一个出色的运营人才走到哪儿都抢手。如何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营人才呢?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在实践中成长了,必须在真刀真枪的一线打仗,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和理解运营。除此之外,自我学习也是辅助和加速成长的一个途径。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书和培训课程。我也参与过一些线上的课程,基本上都是讲1个小时左右,再加30分钟回答问题。有些只能听语音,如果只讲理论,对于一些学员来说有些无聊,而且现在的理论都烂大街了,没人爱听,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但如果单纯的讲案例,这样听起来还有趣一些,时间又不够,1-2小时,课程内容排的很满,很多案例只能是泛泛提一下,没法讲透,力求能带来一些启发。所以,特别想找2天时间,把自己的运营经验和感受,仔细的、全面系统的当面讲给大家,去做一个深度的交流。于是韩叙老师和起点学院不谋而合,有了一门线下训练营——『互联网运营实战训练营』。想要跟韩叙老师面对面学习的小伙伴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去抢座吧~小班授课,报满即止。(上海、深圳、广州等多城市开课,也可提前报名抢座!) ↓ ↓ 扫它抢占座位↓↓>戳此抢占学习名额<<小班授课,人数有限,手慢再等一期运营实战训练营,为3岁内运营人打造,系统+实战学运营。 亮点1:把运营知识系统化在开课前进行一个深入地打磨、整体的提炼,最终梳理出一份系统的课程大纲。确保整个课程板块需要包含互联网运营的全部重点知识模块。亮点2:切实落地的实战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方法论、概念,那么很可能只是囤积别人的知识而不是形成自己的。课程中有很多实战环节,第一次实战时,各组给出的方案五花八门,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是需要调整的,经过了强调需要明确目标、衡量指标等等。在第二天再实战时,每个组有了很大进步,都能给出一个清晰的方案,从背景、目的、指标,到策略和执行手段,以及人员分工和成本核算。这说明运营的思维模式是可以快速学会的,且掌握了运营底层思维与逻辑后才能更好的运用到日后的工作。↓ 课 程 实 战 环 节 ↓↓ ↓ 扫它咨询是否合适↓↓直接点击链接,进行QQ咨询1467455307 参加运营实战营:往期学员学后感受课程内容系统清晰,实战环节运用方法论,对实际工作有实际帮助从学员反馈表中,接近80%的学员认为整个课程系统清晰。且老师讲解的内容最赞的地方,是很多老师具体的方法论对于自己的工作有很强的的指导意义,方法论可复用在日后工作中。近期线下开课安排:线下小班授课,本期报满再等一期两天线下运营实战是工作坊面授式的精品小班课。课程分小组工作坊形式,以“方法论+案例+实战”的形式,系统的学习运营的核心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