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两年,增长黑客的概念屡屡被大家提及,本文作者对其内容进行了统一梳理,同时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最近两年,增长黑客的概念很火,不少产品经理交流网站都有阐述增长黑客概念的文章。衣二三CMO—DorisKe更是写 ...
近两年,增长黑客的概念屡屡被大家提及,本文作者对其内容进行了统一梳理,同时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一,什么是「增长黑客」?看见不少招聘JD上直接写的职位名称是「增长黑客」,但其实觉得增长黑客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提出这个词的Sean Ellis给出了这么一个解释:“A Growth Hacker is a person whose true north is growth.”可以解释为以增长为导向的这么一个人。不过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群人。Sean在自己的书中给出了增长团队的人员配置:
我们相信增长黑客法远不只是一种商业战略,甚至也不是一个持续过程。它是一种哲学、一种思维方式,而且它能被任何规模的任何公司和团队所采用。最后让我们用维基百科上给出了的定义来总结什么是「增长黑客」: Growth hackingis a process of rapid experimentation across marketing funnel, product development, sales segments, and other areas of the business to identify the most efficient ways to grow a business. A growth hacking team is made up of marketers, developers, engineers and product managers that specifically focus on building and engaging the user base of a business.增长黑客是跨营销渠道,产品开发,销售和业务其他领域快速实验的过程,以确定最有效的业务增长方式。增长黑客团队由营销人员,开发人员,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组成,他们专注于构建和吸引企业用户群。 二、「增长黑客」方法的核心什么?很多人不了解「增长黑客」方法的人认为它是利用机巧的手段为产品或收益带来增长。不得不说机巧的手段的确是其中一部分,这一点应该被定义为创造「病毒营销」,但这并不是全部。我认为「增长黑客」方法最核心的两点:一个是试验、一个是数据驱动。范冰老师还讲到一个核心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这一点的确没错。但我认为这是贯穿于互联网行业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应该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用个硅谷CEO大佬们常讲的话,这已经渗入我们的「DNA」。「试验」讲的是我们大到功能、渠道,小到提示文案、按钮颜色都要进行试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乔布斯那样的产品感。很多老板、产品经理都会拍脑门做决定,即使是依靠自己的从业经验,也不一定完全正确。这样的话,开发完一个版本就上线,如果反馈不好,整体产品数据会受到冲击。增长黑客的「试验」减少了大规模上线后,如果反馈不好的话,对于产品的影响。我很喜欢范冰老师讲的一个Facebook案例:之前Facebook重新设计了网页的UI,大家都很喜欢,连扎克伯格都觉得非常的好。于是进行了A/Btest,覆盖用户面为5%,但测试显示用户页面的停留时间却减少了(靠广告营收的产品,页面停留时间是重要的数据,决定用户点击广告的可能性)。之后他们又扩大了几次覆盖用户面,但用户页面停留时间依然是下降的。所以扎克伯格全面叫停了这个版本。但人人网貌似完全抄袭了这个试验版本,结果可想而知。
三,「增长黑客」团队是如何工作的这个流程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产品已经找到了PM/F。Sean用了「好产品是增长的根本」作为第二章标题,这个好产品指不是没有Bug,用户体验极佳。而是你知道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对哪些用户来说具备这样的核心价值以及为什么具备。Sean写了这样一句话:增长黑客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在确定你的产品是否不可或缺、为何不可或缺以及对谁不可或缺之前不要进入快节奏的试验阶段。他同时举了很多反例,一些公司在没有找到产品核心价值时就贸然开始营销、增长。即使通过病毒营销累积了大量用户,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陨灭。而这种不可或缺体验,以及他是否能够为目标用户提供这一体验,则是所谓的PM/F(Product/Market Fit),既「产品/市场匹配」。怎么验证这种匹配呢?范冰老师给出了这样的方法:
告诉现在的用户:你们今后无法再使用这个产品了。如果有40%的人对此表示“非常失望”,那么你的产品就达到了P/MF。当然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满足这个测试或是数据并没有达标,你就需要优化你的产品了,或者衡量你的想法是否真的正确,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否偏离。关于PM/F,我跟之前的领导的有过一场辩论:辩论点在于PM/F是否仅是0-1时候的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在企业的转型期也同样适用。我认为是后者,PM/F的在任何新业务开始的时候,都需尝试和论证。其实观点也很简单,新的业务相当于一场二次创业,需要考量市场上的接受程度。不知其他朋友是否有更好的见解,欢迎留言,与我讨论。以上可以说是企业或产品的奠基人们应该去确定的问题,下面是之后我们能做什么。这里还有个点值得一说。Sean提出了一个「aha moment」的重要概念: 「aha moment」就是产品使用户眼前一亮的时刻,用户真正的发现了产品的核心价值的时刻。达到「aha moment」的用户留存机率将大大增加,那这时候产品将大机率通过「Sean Eills测试」。这时即可开启增长模式。但有时我们的提供的核心功能并没有达到使用户有aha的感觉,而是其他功能给了用户这个时刻,这个时候也许你可以转化思维,发掘产品其他的可能性。例如:现在instagram的核心功能,只是他前身的一个小功能。或者Yelp开始时是做城市搜索产品的,却通过数据发现,很多用户都在使用评论功能。Sean把找到「aha moment」视作增长团队工作的第一步,以他的论述来讲他是验证PM/F的一步,我不否认这点。但「aha moment」的发觉应该是产品初期的基础工作,所以我没有把这一步算在增长团队的常规工作流程之中。在找到了PM/F之后,我们来说增长黑客团队的工作流程。1. 设立增长目标,即北极星指标(这点每次循环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更改)2. 分析数据了解已经符合目标的轨迹:(比如使用哪些功能/哪几屏/打开app频率/平均订单金额/购买哪些商品/什么时段下单/哪些日子下单)了解已经符合目标的用户的特征:(比如从什么渠道来的/使用设备/人口学特征(年龄、收入)/哪些地区/还是用过哪些app)同时对用户展开调研和访谈。之后数据分析师进行分析找到相关性比较高的特征。3. 提出想法这里Sean讲到:让团队成员无所顾及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并且需要建立“想法池”(类似于产品经理的“需求池”,但“想法池”包含跟更多)按下边模版填入想法:a. 想法名称:(例子:购物清单)b. 想法描述:
四,关于AARRR漏斗模型1. Acquisition (获取)这里主要讲产品的获客方式:常见的获客方式有:传统广告(电视、地铁站等),互联网付费渠道、SEO、ASO、内容营销、地推、病毒传播等等。传统广告虽然现在很常见,但效果很难监控。我认为多的是在做品牌,扩大知名度。而依靠互联网的渠道,都可以进行流量的监控。可以用于快速的试验和筛选。(但据我所知,很多公司的市场或运营团队并没有这么做,这样就意味着渠道的质量不得而知)Sean也提到了两个匹配:a,语言/市场匹配,也就你对产品优势的描述打动目标用户的程度。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对文案进行优化:向之前提到过的百度搜索广告的「创意」;或者是产品下载页的话术要更加生动且紧扣产品功能;文案上需要我们多进行测试,并且不断优化。b,渠道/产品匹配,即你选择的营销渠道在目标用户推广产品时的有效程度。这一点Sean,想阐明的是渠道如何筛选。比如SEO,成本较小,但耗费时间较多;或者付费推广渠道,见效快,但成本很大。Sean建议:从成本、定向、控制、时间投入、产出时间、规模 6个纬度来进行考量。
2. Activation (激活)作者在这里介绍了上一篇文章中的那本书—《上瘾》,上一篇文章是读书笔记,算是提炼了这本书的精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本书主要对激活和留存的方法做了阐述。对于用户激活这个步骤,作者提到了Fogg模型 B=MAT。B代表行为,M代表动机,A代表能力,T代表触发。从这三个维度来衡量促使用户展开行动。在激活这一步,我觉得重点在于如何引导用户到达之前提到过的「aha moment」的操作。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测,书中有下图这样一个流量漏斗对各个渠道,每一步的转化都进行了监测。3. Retention(留存)研究显示:用户留存率每提高5个百分点,利润就会提高25-95的百分点。Sean在书的第一章的开篇就引用了别人的一句话: 最有可能成功的增长策略不是只关注用户群的扩大,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用户的价值。对于留存率,不同的业务,留存率是不同的。比如社交app的7日留存一般都要OTA app次日的留存率高很多。Sean把留存分为三个阶段:留存初期;留存中期;留存长期。留存初期本质上是激活阶段的延伸。我们需要更好的优化产品,让用户到达「aha moment」更好的体验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用户的利益尽可能的最大化。留存中期靠养成用户使用习惯。这里Sean依旧讲到了《上瘾》的Hook模型,这个模型意在靠 触发–行动–奖励–投入–触发 的循环,不断刺激用户进行操作,来让用户养成习惯。留存长期需要通过完善产品功能等方式,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大价值。Sean建议:
4. Revenue(收入)这一章Sean主要阐明了各种不同业务的产品,所关注的变现指标不同。我们需要对用户画像进行分析,来合理的指定营收策略和产品定价。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捆绑,相关性的个性化推荐,以及利用用户心理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营收。比如像内容型产品,增长团队也许对用户浏览页面进行更多数据分析,来测试不同的广告位置带来的不同点击率等。5. Referral(传播)Sean虽然书中没有给这一步划分章节,但他把传播融入了Acquisition之中。其实可以理解这一步也是一种获客方式。他把病毒传播分为一下两种(范冰老师的分类更为细致,分为了5种)。口碑式病毒传播:例如《海王》的电影很好看,朋友圈都好几个朋友都在推荐;这个药效果不错,你试试;早在Apple Store培训时的一句话就让我印象深刻:最好的广告是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可见口碑传播的质量之高。而Apple也采用了NPS来衡量顾客的满意度,这个概念范冰老师也有介绍过:NPS以10分为满足 10-9分为推荐者,7-8消极接受着者,6分以下为贬损者。净推荐值(NPS)=(推荐者数-贬损者数)/总样本数*100%原生病毒传播:现在流行的裂变方式就是一种病毒传播形态。衡量病毒传播效力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病毒系数K = 客户发出的邀请数*受邀请者中接受邀请的人数百分比。如果你的K值大于1,那你的病毒传播算是成功了但Sean认为K=1很难做到。即使是非常成功的营销也不一定能到达K=1。所以他提出了第二种:他推荐使用三个因素:有效载荷(payload),转化率(conversionrate)和频率(drequency)病毒性 = 有效载荷*转化率*频率其中有效载荷:用户每次向多少人发送。团队可以通过优化这三个值,来创造增长。我认为也可以更简单的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口碑式的传播,这种主动式的传播方式发自于用户内心,这种传播方式是最好的,而且没有成本。而被动式的,用户可能出于利益或不知情或被迫式的,来进行传播。当然如果是自然结果(不对用户使用环节造成影响)依然没有成本。在传播这个环节上,也要求增长团队不断进行优化。优化的方面可以是邀请出现的页面,邀请的文案,包括是否通过奖励机制提高上面提到的三个因素等等方面。很多时候用户达到「aha moment」时是让他推荐的最好时间点,很多App的弹出评分窗口也在这时出现。当然有时邀请更多朋友,就是通往「aha moment」的过程,那么我们就让用户更轻松更快捷的走完这个过程。五,总结上面提到的AARRR漏斗模型,或是Hook模型,都是增长团队的工具,或者说是套路。有了这些套路,可以让工作更加顺畅。但套路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中,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实践的步骤就是增长黑客的核心工作内容:快速试验,分析数据并以其为根据。另外增长黑客的方法,其实适用于很多的行业。比如如果我经营我们的「合气道」道场,它如何获客,是否可以尝试不同的渠道宣传。如何,通过教课的内容,比如每周设置一天的基础课程,促使试炼者能快速学习到一两个技法体会到「aha moment」,并通过练习这一行为,获得奖励,并持续投入。促使他们留下来继续练习,并购买会员。甚至通过口碑的传播,招揽更的人来。这其实就是AARRR漏斗模型和Hook模型的应用,我想这就是一项互联网思维吧。六,存在的问题之前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大概是这样的:增长团队不是职能部门。在需求的排期上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产品部门、开发部门甚至设计部门都会背着各自的kpi。如需求的排期已经定好,快节奏的试验可能会与之形成冲突。Sean虽然讲到:我们用数据说话,或者找到增长负责人进行协调。但有没有更好的协调方式,有经验的同学可以说说自己的工作模式。吐槽:
|